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2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电子系方璐团队合作在计算成像方向取得新进展,基础医学院蓝勋课题组、药学院李寅青课题组合作推出通用型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先进制造团队在特种刀具磨损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化工系张如范课题组首次实现彩色碳纳米管纤维的光致发光与紫外线探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团队在二维铁电矿物材料及其液晶学电光效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交叉信息院邓东灵研究组合作首次实现斐波那契非阿贝尔拓扑态制备与任意子编织,四位清华人获得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三位清华人获得202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清华大学团队牵头完成的“燃煤烟气清洁高效碳捕集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技术成果通过鉴定,化工系王铁峰课题组在“单原子-金属有机框架”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发布“风清”“风雷”气象大模型系统,地学系同丹课题组发文揭示气候变化对全球高比例风光系统极端电力短缺事件的影响,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星辉团队在深度学习工业智能应用上取得系列进展,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倪士光课题组合作在计算积极心理学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清华大学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与有机硅产业链融通发展,基础医学院祁海团队发现保护B细胞免疫记忆的关键因子,环境学院赵斌课题组合作阐明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的全球变化规律,物理系徐勇、段文晖研究组发展出DeepH通用材料模型并提出“材料大模型”的实现方案,生命学院张强锋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算法SPACE用于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新型工业化与可信网络联合研究中心揭牌,电子系方璐课题组在感算一体全光机器视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电机系杨颖团队合作在电池安全管理用热切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殷振元团队合作揭示我国南海第二次试采区块沉积物对甲烷水合物的动力学作用机制,自动化系生命基础模型实验室合作发表人工智能细胞大模型,数学中心高鸿灏合作取得切触几何与辛几何领域新突破,环境学院兰华春团队在新型电控吸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水利系赵建世课题组合作揭示国际跨境流域“水-能-粮-生”纽带关系及协调途径,物理系张定、薛其坤团队合作在高温超导的磁通研究中取得进展,物理系王亚愚研究组合作揭示镍基超导体中的氧空位及相关电子结构,生命学院刘念课题组发现LINE-1转录选择性激活远程基因表达,清华大学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佳绩,生命学院颉伟课题组合作揭示增强子在卵子发生及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转录调控机制,清华大学光学导航星座纳星三号A/B星成功发射,化工系陆奇团队合作在电催化氧化合成尿素领域取得新进展,生命学院李雪明课题组和电子系沈渊课题组合作开发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倾转系列的离焦量测量方法,数学中心王珺合作发现新型自适应高斯变换算法,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联合研制载具及装备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昆仑站国家任务,第三届国际逻辑与哲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在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摘得九金三银,生命学院刘俊杰、陈春来团队合作发现CRISPR免疫增效子 建立Cas9核酸酶生长进化模型,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课题组报道仿人类皮肤机械感知功能的新型三维电子皮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与低碳技术评价模型”启动,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交叉信息院段路明研究组首次实现基于数百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水利系杨雨亭课题组发文揭示降雪变化对径流季节性的复杂影响,精仪系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航院陈群课题组打破分布式能源系统管理中的去中心化-隐私-安全三重困境,化学系刘强课题组在手性识别与不对称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