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AI研究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正局级)。

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35年1月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兼任主席,北平市市长袁良兼任首任实施事务处处长。

1947年1月更名为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及文物整理工程处,故宫博物院院院长马衡兼任主任委员,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兼任工程处处长,胡适、朱启钤、梁思成、袁同礼、关颂声等知名学者任委员。

1949年11月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由文化部领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办并管理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任主任委员(1952年起专任),梁思成任委员,朱启钤、宿白任顾问(朱启钤为专职顾问,其人事关系至今在文研院),同时,接收了中国营造学社大部分资料设备,由此成为收藏中国营造学社学术资料最为丰富的机构。

1956年1月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

1973年6月更名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1990年8月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合并成立中国文物研究所。

2007年8月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AI研究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具有特色鲜明的行业特色,大多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

这批藏品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历史,也从一个角度见证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藏品包括中外图书、历史照片、金石拓片、工程档案等,其中不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图书资料。

院藏古籍20万册,其中善本两千余种,古代方志两千余种。

宋刻本《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现存一至四卷、元刻本《棋经十三篇》和南宋拓王羲之和欧阳询等书《晋唐小楷四种》、南宋拓王羲之书《十七帖》、明拓《史晨前后碑》、明拓《礼器碑》六部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另有海内孤本《壬寅消夏录》和《装余偶记》,以及清乾隆官抄本《内廷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等,弥足珍贵。

院藏历史照片(含底片)10.6万张,内容以20世纪以来所摄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及工程实况为主,数量多、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包括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各类古建修缮、测量的图纸和建筑彩画约17000余张,其中1941—1944年所绘北京中轴线重要建筑实测图、明清古代建筑彩画尤为宝贵;其中不少是营造学社、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等历史时期的珍贵资料。

3.6万张(册),近2万种。

内容含:碑碣、石刻、石刻造像、画像砖、法帖、文物(含青铜器、玉器、封泥、兵器、钱币)等。

其中1929—1931年打拓的北京寺庙碑碣拓片,研究价值很高。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文物修复理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西域文献遗珍》荣获“201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西域文献遗珍》荣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壬寅消夏录》《装余偶记》《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本文地址 https://www.aiyanshe.com/site/cn_org_cach 转载请注明,建议用PC/手机浏览器(Edge/Chrome/Firefox等)打开。
大家在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