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
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
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
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
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
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
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
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
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在方丈光泉法师的引领下,灵隐寺两序大众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
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
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为灵隐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灵隐寺,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
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事师五十颂》中称"开光"为"圣住","圣住"为标准称呼,意为请佛菩萨安住。
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室时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
《禅林象器笺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
"在佛教中,只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是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具体说开光是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过持印诵咒,加上给予特别的灵力来消除物品不好的磁场,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使工艺品一样的东西成为可以调整风水的物品或护佑自己的幸运物。
开光是一种表示恭敬、隆重的仪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内容在里面。
如果你能具足恭敬心、清净心和信心,自己也可以开光。
开光的真正意义是启发自性光明,来自你的光明,而非其它,如果说开光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大概也就是这个了。
供斋,又名供僧法会。
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
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功德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十方僧宝,接受居士供养,是名种"福田"。
供养十方现前僧,自得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各寺院为满足信众此项功德需求,特设多种渠道,供斋即是其中最方便之项目。
供斋分随喜斋、罗汉斋、如意斋、上堂大斋多种方式,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可以适当选择,虽然所费资财不等,只要尽心尽力,其所得福德并无差别。
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中所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十方檀越如能依此无相布施意趣供僧,其功德之之殊胜将不胜言喻矣。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
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等。
诵经的起源,出于印度释迦佛的时代,因当时的佛经,既没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写本,都是靠著以口传口地口口相传,所以,要听佛的弟子们代佛说法,往往是听他们将所曾听过而已熟记的佛经背诵出来,自己要想熟记某一部佛经,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诵出来,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
但是,佛教徒为何要把某一部经,诵到烂熟之后,还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诵呢?这有两层理由。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鉴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赶快改正,尚未犯的过错,决心不犯,已经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
第二是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数的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
所以,虽在无人之处,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只要有人诵经,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
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只要专诚,即能感应它们来听经。
若你为你亡故的亲友做佛事诵经,你的诚意初动,你那亲友的亡灵,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会如期前往听经;亡灵的灵性特别高,纵然在生之时从未听过一句佛法,死后听经,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上供指于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
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大四八一一三二上):圣僧侍者,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
后泛指人们用物品祭祖或敬神。
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马褂,给祖先上供去。
"上供的步骤:首先,打板,大众集合于大殿。
礼佛三拜后,维那举腔唱"炉香赞"或"戒定真香"。
如果有斋主打斋,斋主随方丈拈香、礼佛。
接着,诵持十方诸佛法僧名号,表示一心奉请莅临道场,接受供养。
其次,念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各三遍,通过咒语的力量使上供的物品变成各种美味佳肴,使诸佛、菩萨和诸天鬼神得以受供。
此外,还要念诵供养偈: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最后,唱"天厨妙供赞":天厨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苏噜娑嚩诃。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如果是大法会,而且开始唱"戒定真香赞",那么,最后应该唱"献供赞":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
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